首页 > 诗文 > 杜甫的诗 > 天边行

天边行

[唐代]:杜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天边行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

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注释

杜诗往往以篇首二字为题,此亦一例。

天边老人:诗人自谓。

大江,嘉陵江。声泪俱下曰哭。

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指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入侵,尽取河西、陇右之地。

河源:在青海省境内。

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

九度:多次。九,极言其多。洛阳,故里所在。

十年: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

骨肉:这里指兄弟。

参考资料:

1、王新龙.杜甫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08月:第174页

2、吴庚舜.杜甫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05月:第95页

天边行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当时杜甫复自梓州来阆州,拟由嘉陵江入长江出峡。此诗为杜甫重到阆州时作。当时吐蕃犯境,陇右失守,被战争波及的民众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年逾五旬的诗人在感慨自己回天乏力之余,亦唯有临江而泣矣。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99-200页

天边行鉴赏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这两句是抒情式描写,漂泊天涯、饱受艰辛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辛酸、悲苦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声泪俱下。天边老人,杜甫自谓。大江,指嘉陵江。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这两句说的是引发诗人临江哭泣的原因,一是有家不能归,一是国家正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山河破碎。陇右,指陇右道,属于唐代十道之一。包括今天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的地区。河源,在今天青海省境。763年七月,吐蕃攻占河西、陇右这些地方,十二月陷落松、维、保三州,以及云山、新筑二城。这就是这两句所咏的史事。

  这两句写临江所见到的景物,波浪滔天,狂风撼动巨树,鸿鹊飞在了秃鹜的后面。这两句是即景寓情。上句写到了世乱的景象,下旬就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鹜”。秃鹜,水鸟,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后鸿鹄,指后飞的鸿鹄,“飞”字从上文而省,句法与“东飞驾鹅后鹜鸽”(《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最后这两句也是说哭泣的原因,多次给在洛阳的家人写信,却没有收到回信,没有亲人的消息,分外的担忧。骨肉,这里指兄弟。九度,指九次。这里极力说其多,不一定是确数。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 杜甫的诗(1134篇)

猜你喜欢

宇文子贞至驿为松江诸邑田粮事赋古诗二章增之

元代孙华孙

朝行谷水东,暮行谷水西。

谷水日日流,驿舟日日来。

不碍云山

宋代胡仲弓

赢得工夫看好山,吟魂飞不到人间,

白云本是无心物,才得身高便可攀。

闻鹊二首 其一

王佐(汝学)

旅食京华久,年来音信疏。忽听双鹊语,暗卜岭南书。

白菊 其四

陈肇兴

铜瓶纸帐镇相宜,一种清寒世少知。得气本来能耐冷,出群原不在多姿。

相逢缟袂霜千朵,散尽黄金月一枝。悟得此中真意处,白描还要性灵诗。

鼓山八咏

卓肇昌

海门清泬寥,轻棹欲杭之。月映鳌头落,流分燕尾支。

回帆挝听鼓,潜壑客探骊。宵静波心迥,舟摇嶂势驰。

鹧鸪天 星洲寄港桐伯

赵文漪

离火由来虚在中。万方多难独从容。金人十二何劳铸,偃武修文仗乃翁。

游六艺,列三公。童颜皓首傲炉峰。岁除弟子南荒到,好献屠苏酒一盅。

大学 中学 小学 词典 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