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徐干的诗 > 答刘桢诗

答刘桢诗

[魏晋]:徐干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答刘桢诗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与您分别时间还不久,经过的时间还不到十天。

我的思念多么的深厚,这愁绪就像多年没见一般。

虽说(我俩)相距近在咫尺,(相见)却难如越过九重天。

和暖的夏天,草木是那样的昌盛繁茂。

注释

刘桢(170?—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人,汉魏之际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掾属。其五言诗风格道劲,语言质朴,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他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作品已散佚,明人辑有《刘公干集》。作者好友之一。

子:你,对刘桢的尊称。无几:表示时间过去不久。

所经:经过的时间。一旬:十天。

一何:多么。笃(dǔ):深厚,真诚。

三春:多年。三,虚指多数。春,指年,古代常以季节名代表年。

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咫为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涉:度过,越过。九关:九重天门。关:闭门的横木,这里指门。

陶陶:和暖的样子。朱夏:夏天。

昌且繁:(草木)昌盛繁茂的样子。

参考资料:

1、李明忠主编.《潍坊诗词》:齐鲁书社,1992年08月第1版:第2-3页

2、吴云,冀宇选注.《汉魏六朝诗三百首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01:第145-146页

3、唐满先编注.《建安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12:第272页

4、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293页

5、韩格平著.《建安七子诗文集校注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349页

答刘桢诗创作背景

  刘桢因平视曹丕妻甄氏,被曹操判为服苦役。在服刑期间非常想念徐干,就给徐干写了《赠徐干》,以表达对徐干的思念之情。徐干读了刘祯写的赠诗后,就写了这首《答刘祯》来回赠刘祯,同样表达了对刘祯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1、吴云,冀宇选注.《汉魏六朝诗三百首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01:第145-146页

答刘桢诗鉴赏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写分别之日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天。这两句为后面写二人感情之深做铺垫。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我对你的思念是多么深重,虽然分别没几天,但我的感觉如同分别了好多年那样漫长。此句明显套用《诗经·王风·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诗句的意境。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这里将相距之近与相见之难对比,更加重了对友人的思念。刘桢《赠徐干》“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之句,二人处于不同的部门:刘祯因罪被拘禁,而徐干为官在西掖园,两地很近,但两人却无故不得相见,因此才有路在咫尺,难涉九关之叹。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全句说,盛阳的夏季,草木是那样的昌盛而繁茂。全诗前六句写情,结尾两句写景,以草木之繁茂喻比诗人与刘桢情谊之绵长,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出无限的回味和深长的意境。

  这首诗明白如话,无丝毫矫揉造作,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歌以“与子别无几”领起,以“其愁如三春”相接,极写相思之深;以“虽路在咫尺”与“难涉如九关”相对比,续写相见之难。在相别与难见的内心情感矛盾冲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思念友人的思想情感。

  全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从其所表达的形象的生动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中,可见诗人之功力。

徐干简介

唐代·徐干的简介

徐干

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其著作《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

...〔 ► 徐干的诗(9篇)

猜你喜欢

和王半山韵十八首 其十 怀古

明代林光

瓶空无贮粟,松菊在名园。秫酒浇时变,乌巾到老存。

北窗元自在,三径绝烦喧。一任儿曹懒,清风自扫门。

茶园十二韵

王禹称

勤王修岁贡,晚驾过郊原。蔽芾馀千本,青葱共一园。

芽新撑老叶,土软迸深根。舌小侔黄雀,毛狞摘绿猿。

哭中齐兄三首

宋代汪炎昶

我方缠世故,而已返于真。

亦岂异流俗,自难逢若人。

晚渡

许相卿

压水云欲堕,吞江虹未收。野人聊自适,吹篴满沧洲。

拟寒山寺 其一一一

释怀深

有求皆是苦,众生须要求。因名忘性命,为利起戈矛。

不足无时足,知休真下休。死生呼吸至,无人替汝愁。

题白龙洞

宋代赵蕃

流水疏梅我有诗,偶来重见雪离披。

五年不蹋常山路,咫尺宁乖一赴期。

大学 中学 小学 词典 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