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高适的诗 > 送杨山人归嵩阳

送杨山人归嵩阳

[唐代]: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送杨山人归嵩阳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到嵩阳转眼过去十年,从前隐居的心事已经徒然。

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见,少室山的三十六峰还在眼前。

夷门的初春二月柳条泛绿,流莺数声令人热泪沾衣。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来忘掉帝力。

山人一心前往嵩阳路,只留下无穷眷念长久回忆。

注释

杨山人:具体事迹不详,李白亦有《送杨山人归嵩山》诗,写的应是同一人。嵩阳:隋唐时县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后时期改称登封(今属河南)。

动:近。

心事:指欲隐居嵩阳之事。徒然:枉然,空然,意谓不能实现。

三十六峰:嵩山有三十六峰。犹眼前:依然还在眼前。

夷门:战国大梁的城门。在今河南开封县城内。战国时魏国的贤士侯赢为夷门监者。

流莺:莺鸟。流,谓其鸣声圆转。

不我招:即不招我之意。

帝力:帝王的作用,指皇权统治。

眷眷:同睠睠,反顾的样子,表示心里顾念很深。

参考资料:

1、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620

2、吕树坤,徐潜选注译.新编·注释·今译唐诗一千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01:102

送杨山人归嵩阳创作背景

  从诗中“夷门二月柳条色”一句,可以推断出这首诗写于大梁,因为夷门是战国时代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作于天宝三载(744);有人认为李白与高适两首同题诗,都是天宝四载(745)五月后所作。兹从天宝四载之说,但从诗中的“二月柳条色”推断,此诗应是在该年春二月左右所写。

参考资料:

1、刘常编著.高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3-47

高适简介

唐代·高适的简介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 高适的诗(216篇)

猜你喜欢

清平乐

黄侃

寸眉两叶。禁受愁千叠。幽意缠绵无处说。但有魂销心切。

更深月过回廊。照见秋花断肠。侬比秋花命薄,谁怜独自凄凉。

塞上曲一百首(录一十四首)

明代李开先

昼读兵书夜枕戈,少年猛士出三河。

乘时欲取封侯印,可奈天骄力请和。

参政大资毗陵张公挽诗十首

宋代周麟之

晚岁游真馆,分符蒞别京。

九关留客钥,千骑按屯营。

自遣

明代许继

卧疴人事违,流景自如昔。年年溪南村,霜叶千树赤。

既为升平民,所好胡不得。耕凿给妻孥,相看至头白。

答友人

明代祁顺

仕路驱驰十载馀,一官名秩尚如初。铨曹留得唐资格,不但开元有圣书。

宁国蒋氏山居四景 其二 梅溪钓艇

明代程敏政

双桨悠悠出岸沙,钓鱼人住水西涯。隔溪残雪春犹浅,时见寒梅一树花。

大学 中学 小学 词典 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