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参考资料:

1、徐培均主编.中国古代诗苑精品: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08月第1版:第534页-第536页

小儿垂钓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胡令能简介

唐代·胡令能的简介

胡令能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 ► 胡令能的诗(4篇)

猜你喜欢

贺新郎 其十一 为檗子寿

清代龚鼎孳

贮腹书千卷。更空明、一泓秋水,雾飞云遣。老笔纷披姿媚出,冰洒铁梅芳泫。

高咏遍、蜀笺吴茧。六代江山文酒地,记孝侯、台畔春阴浅。

乾封驿早行

宋代陆游

己巳被驿书,乙亥戒徂两,扶衰犯霜露,疲惫不可状。

夜行星满天,晨起鸡初唱,槁枝烧代烛,冻菜撷供饷。

朝谒长陵同宋望之侍御作

胡直

长陵丹阙倚苍葱,万柏分行辇路通。山出恒宗来王气,水连瀛海扈灵宫。

瑶阶羽卫晴天外,玉殿罘罳宿雾中。却看群峰如跃马,还疑万骑猎秋风。

送灵江住金华讲院

宋代释行海

七里滩头问去律,崭岩渔石藓花春。

自从一别刘文叔,直到如今少故人。

怀入山来所栖伏林谷三百里中小有丘壑辄畅然欣感各述以小诗得二十九首 其六 黄沙潭

明代王夫之

落叶绝行踪,随意披疏筱。龙气动乔木,空潭无猿鸟。

平南县

明代林弼

舟泊平南县,江干得暂閒。水添今日雨,云失旧时山。

禹甸连三楚,秦封入百蛮。清时无畏道,容易越河关。

大学 中学 小学 词典 字典